让学生从“好奇”走向“创新” 旁白:您是北航实验学院院长、教授宋先生 培养顶尖创新人才不是一场立即考验爆发力的短跑,而是一场需要长期耐力的马拉松。多年来,北航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北航实验学校”)利用北航优质资源,探索具有航天特色的“大学-中学-小学”联通教育模式,构建了课程、技能、师资等联通培养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科技创新人才“五级阶梯”综合培养课程群,实现了从基础普及到高级的无缝过渡。 学校为老年人开设基础科学技术课程或小学生和一年级学生。初二年级科技兴趣班和科技兴趣班实行分类选课。智能机器人和天文学等课程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科学探索的内在动力。一名初二学生说:“在电子制作课上,我第一次独立组装了一台简单的收音机,那种感觉让我决定学习工程学。”初三的科技衔接课程为学生搭建了一座“升学的桥梁”。 高中阶段,学生可直接选修大学一年级人工智能通识课、逼近选修物理课、英语欣赏课,与大学生一起上课,真正打通了“中学-大学”的培养通道。学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科技储备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在全国名师团队亲自指导下,开设飞行模拟、物联网、机器人等近20门校本课程。每年约有10名北京名师走进课堂。在航天科技课上,同学们通过软件模拟航天器对接,不少同学课后主动申请进入北航实验室,深入开展航天技术研究。 同时,学校成立了高小、初中、高中学生信息科学竞赛兴趣小组。邀请高校编程竞赛团队成员授课、指导。学生分为初级班和高级班进行指导和培训。他们还可以接受大学的培训暑期编程竞赛队。 作为课程的延伸,学校积极构建技能体系。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北王大学科技竞赛、飞机模拟挑战赛和中学等竞赛,让学生在实战中提高能力。 2024年10月,学校派出122名学生前往北航杭州校区参加飞机挑战赛,在与全国413支队伍的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令我们自豪的是,大学各大国家实验室已成为中小学的“校外课堂”。在系统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北王大学教授引导孩子们探索宇航员离开时的共振和重力问题;在电磁波实验室里,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操作设备,el itg 电磁原理现象。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植物生理和智能机器人工作室,并定期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来校指导。 在教材和资源保护方面,学校编制了《北京航空航天科技大学教育资源调查手册》,对师资、实验室、课程资源进行系统分类,为综合培养提供支撑;同时,通过“蓝色工程”、“骨干教师教研沙龙”等平台,提升教师创新能力。今年暑假,学校组织教师到北航工程训练中心参加科技项目制作。化学组的李老师感慨地说:“自己制作了无人机模型后,我更知道如何做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在评价体系方面,学校积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制定涵盖科学态度、变革意识等维度的评价量表。例如,学生科技创作的每一步,从最初的设计到最终的模型制作,都记录在分析文件中。基于此过程的评价可以更准确地发现学生的创新潜力。 未来,学校将不断丰富课程供给,完善选拔机制,搭建更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让更多怀揣科学梦想的学子在这里实现从“好奇”到“创新”的跨越,为国家培养更多重点领域的顶尖人才。 “光ing Daily”(2025 年 11 月 11 日,第 13 页)小编:让学生从“好奇”走向“创新” 旁白:北航实验学院院长、教授宋友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是一场考验
当前网址:https://www.ajitaro.com//a/keji/129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