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庆良(佛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今天,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日益成为焦点。 《教育强国纲要规划(2024-2035年)》提出“加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它为协调科技发展和人文保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也为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全面认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辩证关系 全面认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是正确认识科技教育协同作用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人文科学和教育,并描绘未来教育的图景。 考察事物的原则与做人之道是统一的。科学技术的核心是追求真理。考察事物的原则是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探索世界的运行规律和内在客观机制,追求辅助理性和客观真理,其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其运行规律。人文的主体是求善,而做人之道就是从人文的角度审视人类日常伦理和社会结构的存在基础和意义,追求关系的理性与和谐的价值,旨在思考生命的意义,建立价值的基础。统一解决什么本体论问题,即“科学技术是什么?和人文?”说明两者是人们认识宇宙、实践人性的两个主要维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知识图谱和思维路径。 知识的力量和启蒙的方向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技术作为文明的动力源泉,展现出强大的目的实效力,为改变世界提供了能力基础;人文作为引领发展的价值坐标,代表了主体意识的基本要求,确立了改变世界的行为标准。同时,最重要的是方法论问题,即“技术和人文如何运作”。由此可见,力需要拉力的方向,方向需要力的支撑。没有方向的力量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坠入深渊;没有力量的方向往往是一句空话,很容易陷入原地踏步甚至退缩的困境。 变革之帆与决心之锚齐头并进。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风帆,代表着引领性和包容性。人文浓度是维系精神家园和社会稳定的锚,代表诚信和恒久。互惠论可以解决目的论问题,即“科技引领人文走向何方?”这表明两者相互帮助,共同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文学科可能会墨守成规,社会发展可能会停滞;没有人文学科的指导,科学技术可能会盲目前进,社会的发展可能会偏离正轨。 准确研究现实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 科学技术与人文教育之间所谓的联系与实际的排斥构成了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张力。要解决这种矛盾的结构,迫切需要准确的诊断和理性的认识。 学科细化带来的制度约束。从历史上看,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物质创新变革,推动了知识生产的专业化。自此,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趋于分道扬镳。两者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话语体系和研究范式:科学技术强调交流。通过实验验证和数学模型揭示客观规律,追求重复性的研究方法;人文学科依赖于逻辑推理、文本解释和批判性思维来探索价值和意义,注重体验和表达独特性。从实践角度看,制度设计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分化。从基础教育的主辅科划分,到高中的文理科划分,再到高等教育的专业壁垒,科技与人文在知识体系上是相互隔离的。再加上缺乏深层次的沟通机制,导致跨学科思维很难融入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实用主义倾向造成的有意识的偏见。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当前的科技教育强调编码技能和算法优化,而忽视了技术伦理和社会责任的考虑。尽管有些理工科学生成绩优异他们在现代科技中寻找表现,缺乏人文思想提供的广阔视野,难以理解科技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同时,面对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人文学科反应相对迟缓,针对性和探索性研究不够,导致学科教育与现实需求的脱节程度不同。 价值共享引发的共识困境。科技与人文教育的分化,使得技术语言难以转化为价值主张,伦理关切也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障碍。在公共领域,关于人工智能管理、基因编辑等重大科技问题的讨论往往陷入实施与否之间的僵局。技术的表述与风俗的价值:科技专家关注的是如何实现,而人文学者关注的是为什么要实现。 科学家构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伙伴关系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课堂,吸纳政府、企业、媒体、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构建协作、开放、相互促进、共同的教育体系。 明确核心定位,强化衔接支撑。相关部门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专项资金、评估指导等措施,为交叉学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企业和科研机构与现代技能基地一样,要帮助学生增强科技思维和人文素质通过共建实验室、提供实习岗位、发布实践项目等方式,帮助解决复杂问题。媒体不仅要报道前沿技术,更要深入解读其人文内涵和社会价值。各类社会组织要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打造孵化平台、遴选创新案例等方式,为跨学科研究提供关键性的早期支持。 打造整合平台,整合社会资源。要建立融合教育数字资源库,对优质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智能发布和开放共享,打造支撑跨学科探索的网络平台。有必要在校园内开展跨境创新技能实践,为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团队协作提供有吸引力的环境。建立区域性国际化体系十分必要教育综合创新区,开展跨界交流、公共对话、社区技能,让学生在现实社会场景中实现科技与人文的自然融合。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需要重建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融入科技伦理、工程哲学等人文元素。将科技课程融入理工科课程,将数字素养、科学思维等科技元素融入人文课程,形成知识整合课程闭环。要建设一体化教学团队,建立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开展联合备课、协作教学,提高现有教师的综合素养;同时,加大大院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力度,培养一批既有高超技艺、又有跨学科视野的教师队伍。要优化评价机制,突出跨学科教学成果在教师教学评价中的权重,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增值评价,注重其在项目学习中表现出的综合科技和人文特征,评价标准注重参与性。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8日第15页)小编:作者:胡庆良(佛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今天,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科学技术
当前网址:https://www.ajitaro.com//a/meishi/1354.html







